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

流浪者便利生活計畫 – 第二階段






關於[流浪者便利生活計畫 – 第二階段],是個人2009年於高雄駐村的「蓋亞計畫」的延伸發展,也就是土地議題下的關係發展。

流浪者便利生活計畫是以身體與土地相應連結的實踐計畫,並以此計畫改變身體習慣與思維慣性的活體雕塑,並在型塑的過程以一種繞道的方式,再次看待消費主義下的人與環境關係;也就是說不以對抗的方式直接以行為與創作物件來說明之間差異性。

物件的創造不以一次的性思維為原則,拾取他者所遺棄的物件結合身體運動來獲取生活物件的必須,在此隱性的削弱自身對大量製造的物件依賴,並實踐性念上的落實,所以此計畫並非是單次性的藝術展演,而是將生命視為創作過程,場域是身體所處過的空間位置。

實踐的前期是製作物件進入大地的準備期,期間與3位植物學者學習戶外知識,從中更深入的踏查環境及運用;在製作基本存活物件也察覺過去先人生存非常不易,不論是改造或是創新器具似乎有更多的〝必須〞衍生出來,進而面對看似簡單卻如此困難環境因素。

所以就此次的作品實踐,察覺這只是個深入的開始,在未知的環境條件下,身體的強韌與準備必須更加訓練與專注,來面對核心價值的推演…


流浪的意義?為何需要流浪?在普遍的價值系統下流浪一詞被定義居無定所或是窮途末路的選擇,然而或許有其他的可能,或許是尋求某種答案?某種身體的覺知?某種身體與環境的關係?

馴化?被系統奴役的結果?在主流的思維系統下,人們的身體感知與體驗漸漸地不再使用,像是不太使用嗅覺來決定食物的熟透,而是微微波爐的設定,諸如此類的物件來鈍化我們既有的能力,有可能喚醒我們已遲鈍能力嗎?

由其一系統走向另一系統需要時間的轉換,過程中學習並經驗另一系統才可能喚起陌生的認知,進而再次經驗身體內原有的DNA記憶,過渡到標地是一段漫長的旅程,所以實踐的初步是以一種"準備後"的"便利"來體驗,也就是說基本的存在不干擾大地的方式下,備齊存在所需,並且不以"想要"而是以需要的必須下來準備所需的物件,而流浪者便利生活計畫-第二階段即是建立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。

流浪者便利生活計畫---有著反諷人類與自然的疏離以及以弔詭的方式趨近自然來進行。
以人類丟棄的廢棄物為材料,以身體操作廢棄物成為存在的基本條件,以基本條件轉換生存的行為來執行此計畫。


108年度第二期
類別:創作補助
流浪者便利生活計畫 – 第二階段
執行期程2019 年  10   月  01   日 至   2020 年   11  月  30  日
本計劃案由 : 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補助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