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

幸福移動製造 - 清泉崗-3 志工分享互動- 移動式烘烤木汽化爐





《清泉崗.藝術後勤計畫》
策展人 … 張惠蘭

受邀藝術家 … 吳孟璋、王紫芸+Joan POMERO、呂沐芢(拉馬-默提司)
段存真+東海大學美術系團隊、周靈芝、焦聖偉、張和民
鄭克昌+李京蒲(深波圖書館)、吳世偉、聲動樂團
众擊坊及協力社區沙鹿區公明社區共創藝術後勤團隊

受邀藝術家 … (拉馬-默提司)
計畫名稱 …  幸福移動製造 - 清泉崗
第三次活動志工分享互動 2016/7/23 - 移動式烘烤爐
相關連結 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rtrearserviceunits/?fref=ts

創作 … 呼提克團隊 / 奇古-切拉古 & 拉馬-默提司
時間 … 2016'7'~2016/11
地點 … 台中 / 清泉崗 / 公明社區
材料 … 不鏽鋼、回收木料
總體尺寸 … 110*110*200cm長*寬*高
作用 … 料理食物
能源 … 撿拾的木材與廢木材
攝影 … 徐立凡
公明社區參與朋友 …徐家燕、厲希鵬、上官漢民、季冰
蔡政雄、蔡裕輝、曾會、季小娟、王素貞、李晰蓉、阮淑偵


幸福移動製造思維 …
將生活必需的物件設置為移動式,這樣的條件下,將小單位的居家物件來移動
至戶外離開固定式的空間圈,來到更廣闊的區域範圍,這是一種空間的的連結
與內在空間的自我拓展,分享彼此的私密料理與實踐身體律動的一種美感,由
身體的動態及語言上的交流貼近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
這移動式的料理平台設計是由身體的基本勞動撿材、劈材、生火共同分工,共
同分享資源與食材上的交流來拓展情感上的深化,並藉著可移動的節點移至另
一節點的方式,成為線性的繁衍最終成為面的共同記憶與認同。

計畫預定
1、在地食材運用
2、食材運用實驗
3、區域節點移動
4、料理平台使用教學與食材工同開發

計畫內容
以公明里社區活動中心與民眾互動,在此之前藝術家可運用的在地食材與食材
的運用作初步的實驗,並在分享日與社區民眾共同料理討論食材的可能性,藉
此活動過程來說明人與土地的相應問題、身體勞動與資本的關連及移動式料理
平台的創作初衷來分享。

參與方式
公明里社區活動中心即是與民眾互動的地點,並邀請協會八位志工共同執行,
志工分別處理項目為劈材、生火、料理、烹飪等等,志工也是延續此作品運作
的基本人員,藝術家本人會先與志工分享互動,活動當天這志工將帶領民眾共
同以身體勞動的方式來分享食物。
活動日以在地食材與參與者所帶的食材為料理基礎,每位參與者都有機會使用
作品器具來料理食材材並分享食物。



依照文獻---古「 呼提克 」的熱能技術
試著製作大熱爐,期望有效使用能量,並學習運用於生活實踐
木汽化爐是木柴為燃料,經過二次燃燒的原理設計,將材料有效的使用
  
呼提克長老 … 塔巴-溪蘇烏說:
食物與火的關係是回到感官的時間
用眼看、用鼻子聞
身體的感知是在覺知狀態下運作
不要讓其他事物影響你
專注在你的眼與鼻 ...
時間與肢體的流動要像水一樣 ...



古「 呼提克 」的熱能技術
節錄於 「 源流雜誌」

















幸福移動製造 - 清泉崗
移動式烘烤木汽化爐草圖






















幸福移動製造 - 清泉崗
移動式烘烤木汽化爐
上為烘烤爐
下方為木汽化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幸福移動製造 - 清泉崗
移動式烘烤木汽化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將在地的地瓜與南瓜蒸熟並切塊






以地瓜葉製成的餅皮加入地瓜塊與南瓜塊




















地瓜麵包二次發酵中






















地瓜麵包出爐 / 180~200度30~35分鐘




















以地瓜葉製成的餅皮來製作披薩皮




















輝哥自種的蛇瓜




















蛇瓜削皮切片




















將蛇瓜鋪在地瓜+南瓜泥上




















地瓜披薩出爐 / 250度 2~3分鐘




















烤南瓜 / 220度20分鐘




















南瓜出爐




















烤綜合核果 / 110度20分鐘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出爐



















公明社區參與朋友 …
徐家燕、厲希鵬、上官漢民、季冰、蔡政雄、蔡裕輝、曾會、季小娟
王素貞、李晰蓉、阮淑偵











《清泉崗.藝術後勤計畫》文化走讀.空間記憶

策展人 … 張惠蘭

策劃理念

「文化深耕與藝術擾動」造就在地豐沛能量
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水湳機場遷建專案的公共藝術
由下而上,以藝術介入社區概念,
透過計畫性公共藝術重新定位人與環境的距離。
透過在地文史與媒材的整備,喚起大眾記憶與共鳴。

民國45(1956)8月及475月,政府根據民國4312月,中美雙方簽定之「中美共
同防禦條約」實施陽明山計畫,政府徵收大肚山臺地1400公頃,並將臺地附近大雅
鄉、沙鹿鎮、清水鎮及神岡鄉等472戶移民,集體遷村於新社鄉、石岡仙塘坪、埔
里大坪頂及魚池鄉等地,將原公館機場擴充為現今的清泉崗基地,當時機場內之公
館庄整個遷村至埔里、新社及全省各地,部分遷至鄰近的公明、清泉、西勢、大雅
等地,在當時為沙鹿相當重大之事件。

民國50年間由於越戰成立美軍遠東最大空軍基地(CCK清泉崗基地),清泉崗基地也
成為美軍空軍的後勤的最大助力;而當時的公館庄部分居民因遷村而形成了現今的
公明里,屬集村形式的村落,現今機場附近鄰里,仍有當時遷村計畫下生活空間之
共同記憶。

全案計畫範圍包含設置基地三種不同空間:軍事基地、周邊社區、自然景觀區,而
居住公眾除了原生在地者、軍眷、榮工處榮民、從外地來到此地短暫停留的外來移
民或新住民等。若拉長時間軸線來看,這塊土地其實蘊含飽足的能量,呈現不同族
群對於文化衝撞、土地記憶、時空交融的深度與廣度。

回顧這塊土地過往的歷史,刻畫著許多族群的交織,多元文化的衝擊,鍊結出在地
豐厚的歷史記憶軌跡,因此,將透過「參與式公共藝術」計畫,以藝術為媒介,浸
潤社區環境與居民。邀請藝術家團隊,以擅長的藝術參與計畫,帶領地區居民探尋
社區故事與歷史,在族群與時間的長流中揉合出專屬在地記憶的公共空間藝術創作
,讓每個人不同的記憶與經驗都能夠呈現,藉著創作的行為,也希望能夠喚回這些
屬於社區大家族的故事。

此外,將全案操作範圍連結至清泉崗周邊鄰近行政區,包括:大雅區及沙鹿區等,
並浸潤至公明里、清泉里、六寶里、忠義里等指標性鄰里,進行駐點、紮根與陪伴
之藝術後勤計畫。

希冀透過藝術參與,彰顯在地獨特人文歷史的豐厚價值,以達到下述目標:
空間記憶
‧參與式公共藝術活動,搭配臨時性實體藝術品設置,廣邀民眾進入藝文場,建構
創作經驗,感受美感觸發。
‧再次省思與土地之間的關係,喚醒居民對地域的記憶。
強化特色
‧由藝術教育、文創資源、展演活動之注入,建立社區培力模式。
‧擴大民眾參與公共藝術,凸顯在地文化的獨特性及魅力。
在地認同
‧以藝術為媒介,重塑社區。認同。
‧公共藝術服務社群,融入在地特殊時空,加深居民對於生活環境的認同感和思。

評論家
Patricia C. Phillips
曾指出:「公共藝術不能治療、復原或合理化我們的鄉愁,帶我們回到步調悠閒、
穩定、保守的從前,但是卻可以提供新的社區概念,讓我們片段的個人經驗與史詩
規模的都市戲碼共襄盛舉,重點不在製造一些供人瞻仰的東西,而是製造一個機會
、一個情況,讓觀者用翻新的角度與清新的視野,回看這個世界。」

後勤學是計劃與執行軍事部隊的運輸與維護的藝術與科學,後勤部隊整備能量,讓
空軍維持戰力;在過去陽明山計畫造成集體遷村的影響,清泉崗過去作為美軍空軍
後勤的角色已經轉變,但受當時遷村與軍事要地的影響周遭社區仍待重新建立與原
居地斷裂的歷史與土地關係,以及共同建立新的社區概念。有鑒於此,本團隊節由
轉換「軍事後勤學」的理論,藉由尋找、討論、參與、互動、整合歸納出屬於在地
獨特的脈絡與軌跡,再透過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,引領公眾思索文化,走讀歷史,
從感知與體驗大肚山土地的質地,喚起空間記憶,期盼周遭社區居民、藝術家與學
校資源等,儼然成為清泉崗地區的藝術後勤隊,共同建構清泉崗藝術能量庫。

由軍事後勤計畫,揉合藝術轉化為地區居民所需的生活經驗鍊結。以傳達人文歷史
特色與地域環境生活之連結,融入區域環境且柔化周邊地域景觀,辦理區域性公共
藝術推廣,延伸、植入並與區域活動共生,以陪伴之方式,促進地區居民參與藝術
,使在地居民對習以為常的舊城區產生新的觸動及對話。


受邀藝術家 …  吳孟璋、王紫芸+Joan POMERO、呂沐芢(拉馬-默提司)
段存真+東海大學美術系團隊、周靈芝、焦聖偉、張和民
鄭克昌+李京蒲(深波圖書館)、吳世偉、聲動樂團
众擊坊及協力社區沙鹿區公明社區共創藝術後勤團隊



※ 本圖文作者為呼提克團隊擁有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